朱冬青在第四届防水行业高峰论坛讲话
建筑防水材料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性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功能性产品。现代建筑本应赋于我们的是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但我们还在为渗漏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烦恼而担忧。防水行业应该如何突破瓶颈,迎来更大的发展?应该如何解决家庭防水难题?为此,搜房携手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诚邀国内各大防水企业齐聚一堂,共同开展第四届防水行业高峰论坛。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搜房大话家居的现场。今天是我们防水行业在2014年的聚会,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防水协会的领导和防水行业领军企业的老总做客搜房,首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他们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 美巢集团董事长张经甫、希凯董事长赵振林、德高全国技术总监董峰亮、雷邦仕董事长黄旭光、世纪洪雨总经理赵平,欢迎各位的到来。
首先我们分享一组来自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的数据。本次抽样调查涉及全国28个城市、850个社区,共计勘察2849栋楼房,访问3674名住户。抽样调查了建筑屋面样本2849个,建筑屋面样本中有2716个出现不同程度渗漏,渗漏率达到95.33%;抽样调查了地下建筑样本1777个,地下建筑样本中有1022个出现不同程度渗漏,渗漏率达到57.51%;抽样调查了住户样本3674个,住户样本中有1377个出现不同程度渗漏,渗漏率达到37.47%。以上是《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的结果,这些数字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今天我们也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朱理师长,我们首先有请朱理事长为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报告。
朱冬青:其实我们很多年都想对中国的建筑渗漏做一次调查,我们现在拿到的全国性的调查还是起于1990年,建设部组织了一次,距离现在很久远了。最近几年我们行业发展很快,建筑防水的领域也从我们以前关注的房屋建筑防水扩展到工程建设,包括高铁、地铁、隧道等等这些公共设施,防水的企业也都是有一次机会,有很多心得经历。防水也出现了一下繁荣的景象,但是产能过剩,核心竞争也伴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到底这个行业怎么样,到底我们建筑怎么样,我们一直在关注,所以我们和零点一起合作做的建筑渗透的调查。我们期待着有一个专业的公司,有一个公正的第三方,让他们去帮我们做这样一个调查。我们做的时候实行了一加一的方式,他在当地的市场调查员配一个我们防水的工程技术人员,所有的这些样本的选择,是按照市场调查公司的规则去选择的,所有渗漏的判断是由现场工程师去做。屋面我们国家所有的研究规范规定只要有渗漏就可以判定,但是它不是当场漏,有的是漏了以后又开了,有一些脱皮、滴水等等不一样的,所以有一些判断。地下可能就是判定更难一些,一般住宅按照规范里面都是三级的,允许有渗漏的。比如一百平米,有不超过两个渗漏,每个点扩大的面积是有规定的,如果有一个超过多大面积的点也算渗漏。如果只有一个点,没有超过面积的渗漏可能不算。所以我们去调查了,这个数据披露以后觉得很吃惊,渗漏率很高,也说这个调查方式有没有问题,所以也愿意借助媒体去披露。实际上我们没有调查建筑的渗漏,我们调查屋面的渗漏,一个建筑无论多大,有一个地下室,它也是公共的。所以是这样构成屋面的渗透率和地下的渗漏率。还有走访了3600户住户,无论是厨房、厕所、阳台等等,住户有敲门,也有问卷调查,填了一些表,所以调查是真实的,而且也有照片、记录,所有问卷都是有住户的门牌号的。所以我觉得调查是符合市场调查的一个基本原则,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只是说中国以前所谓的房屋的渗漏率是没有一定特制的,你再追问哪渗漏,怎么渗漏,可能很多人说不上来,所以说85%、60%也好,这个应该说都是大家的估算,真正渗漏可能是没有一个建筑渗漏率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按照这三个表述更准确一些。这个数据的作用,或者是想法,我们想通过渗漏数据的调查,反映我们行业现在的现状,以及分析一下渗漏的原因、问题,以及我们想为我们的政府,或者为我们的行业,做一些参考的依据。
我们也发布了我们的一个判断或者分析的理解,渗漏的原因大概是几个方面,材料、设计、施工以及维护,这是老生常谈的,但是没有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归结了大概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个是行业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引起了从原料供应方引起的一些问题,然后是整个建筑领域,就是我们终端市场,由于制度的缺失,或者说有一些瑕疵,现在大部分都是最低价定标的这种招投标的方式,而且更多的是层层分包实际的这种施工的建筑制度,导致很多优质、优价的材料很难进入到我们终端市场,给了这些假冒伪劣或者低标的产品制造了很大的市场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我们的终端,这是我们分析行业的一个现状。本来是一个低价竞争,已经没有利润,你还进行分包,我们觉得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找我们。再加上我们有一些没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者是一些没有技能的工人去操作,我们说假冒伪劣,无证生产,或者低标,无证施工企业和没有资质的工人是我们建筑史上的一个主体,所以这些导致了我们建筑渗漏率居高不下的情况。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方式,比如说政府要从制度上做一些大的改革,包括一些市场的开放,一些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构建,我们建筑防水供应方对于市场的自绿、净化,我们施工对于技能的培训,以及有资质的管理。作为政府这一方,要把建筑制度改革设计好,政府监管到位等等,这是我们期待的一个方向。也非常可喜,最近政府连续在出台一些对我们来说是利好的消息,包括住建部发布的92号文件,提出了若干意见,可能要发生一次革命性的革命。我们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构建公平竞争这样一个市场环境的若干规定,我觉得都是对我们这个行业,无论是净化市场还是规范的去运作,都是利好的消息,所以也期待调查数据的披露,和我们改革深度不断加深,能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正能量,使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谢谢。